第(2/3)页 地方上的老百姓们,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能接触到外部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地方乡绅。 无论各地地方上的乡绅品性是仁还是坏,可只有他们才见过世面,百姓们也只能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外面的世界。 乡绅们说哪个官员是好官,哪个读书人有才气,那么百姓们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好官”、“才子”,心中就有了初步的印象。 标签就种在了老百姓们的心中。 不是老百姓们愚昧,更不是老百姓们智商低。 这属于信息流通的原因。 “燕王在金州使用奴隶。” “那些奴隶还被全部阉了,一辈子都没有后。” “真歹毒啊。” “怎么会有这么坏的人。” “皇上难道不管?” “那是皇上的儿子,怎么会舍得惩罚自己的儿子。” 应天府周边。 各种的流言飞起。 朱棣的名声在应天府,可以说是臭不可闻,百姓们心目中的大恶人,必然无法接受的统治者。 这是官员最有力的武器。 官员主要来自乡绅。 哪怕那些不是乡绅出身的,例如景清这种。 但是景清的好友,同窗,座师,恩师,同僚皆来自乡绅,这就是一张牢不可破的网。 官员与地方乡绅牢牢的绑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利益链。 “真敢啊。” 朱元璋感叹道。 官员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需要知道这是明初。 如果放在明中期或者明末,任何皇帝都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清朝可以。 清朝的基本盘不在乡绅,而在清朝于各地建立的满城,那些城市中的内城。 满城不事生产,受外城的城市供养。 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注定不会合流,而清朝统治者也不会让两者合流,满汉不通婚就是根基。 而满城的监视,让地方乡绅不敢说任何不好的言论,否则会引来灭门之祸,长期下来,人们也就只敢拍马屁说好话。 所以才有了古代名臣名将的后代族谱,都在清朝出现了,因为清朝的社会风气已经不要脸到了极致。 买官卖官这种末世现象,在清朝已经成为了常态。 当官就是为了贪,成为了清朝社会的共识。 而编族谱这种不可思议的事,竟然成为了清朝的热门生意,只要有点钱的人家,都会为自己祖上找个名人。 随着买官之风盛行,大家都有了官衔,买来的官身已经无法彰显自己地位,那我再给自己祖上找个名人。 无数古代的名臣名将的族谱,在清朝突兀的出现了,成为了奇葩景象。 所以谁谁谁说自己是谁谁谁的后人。 大多不用信。 清朝人留下的族谱都无法信,更不用说清朝写的史料。 这就是一个谎言的朝代。 那么现在的明初。 朱元璋本该生气的,他也有这个实力压下这些下面官员和乡绅的动作。 但是朱元璋迟疑了起来。 许多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到了国家的层面,朱元璋要想的更长远,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心意乱来。 如果是乱来的朱元璋,根本不会给那年蓝玉带军平叛西南的权力。 为了大局考虑,保证西南平叛的胜利,他才给了蓝玉掌握军权的机会。 为此他在第二年,需要在全国做出调动,布下万全之策,因为头一年他增加了蓝玉兵权。 朱元璋心中叹了口气,气息从喉咙发出来。 这位老人沉思着。 按照他原本的主意,他准备让人去北平质问朱棣,让老四给予解释,来回几个月就过去了。 可现在景清的主意,打断了他的计划。 “景清还是能用的,可惜太直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