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年轻人突然说道。 “去金州干啥?” “要去金州培训。” 年轻人不在意的说道。 “不会让你去打仗吧?”中华重工每期组织军籍工人去石匣营和金州集训,在北平已经不是秘密。 妇人担心的问道。 “近处的石匣营不去,怎么去金州呢?”小老头也沉声说道。 “不知道,军工联合办安排的名单呢。” 妇人无助的看向小老头。 小老头抿了一口酒,没有言语。 “我今天在供销社还看到了七个脚的耧车,就是不知道好不好使,等明年开春打听下,如果评价好,春耕买回来用。” “可劲败钱是吧。” 老汉骂道。 “您老人家种地轻松些,还种得比以往田亩多,怎么会是浪费钱呢。” 老汉不再说话。 当年因为自己固执,不顾侄儿儿子的劝诫,执意不加入蜂窝煤商会,不但自家生意没保住,还竞争不过别人关门了。 虽然老汉嘴上硬,实际还是造成了影响,不再像以往那么倔。 “你是家里的独子,有些事心里要清醒。” 老汉最后还是如此说道。 “大,你放心,我省的,不会让咱家断了香火。” “你们矿上也不好,就没有几个女娃子,有钱了成个亲还这么难。”老汉又生气了。 “你这个憨婆娘也是,看到别人家有女儿也不使劲,总是被别人家抢了先。” 随着北平生产力提高,人们手头开始宽裕,女性地位也水涨船高起来。 在陕西。 李伯升同样谋划起了一件事婚事。 朱棣领着大军巡边陕西诸卫,趁着这个机会,军户经济合作社与卫所合作的事情顺利展开。 其中有个人入了朱棣的眼。 镇守河西走廊数十年的朝廷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兼署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事。 蝴蝶的翅膀煽动了。 这两位原本洪武三十一年才有交集,提前了整整两年。 关键的两年。 如果说朱棣是北平的定海神针,那么宋晟就是河西走廊的定海神针。 这位为大明征战数十年,让大明牢牢掌握西域,多次平定西番叛乱,深受朱元璋信任的老将。 也是朱元璋敢放弃秦王的原因。 有这位老将把守河西走廊,数十年造就的威望,西番无人敢作乱,陕西也就不会有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