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看来是的,想不到咱老朱家也能出神童了。” “恭喜圣人。” 李道信猜不到朱元璋心思。 随着练子宁从北平回来,此人印证了李学颜的话,认为北平是隐患。 这话当然没有对外说,不过那些人内部之间,已经有不少的人开始关注北平起来。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南方商人大量的北上,无数的资金涌入北平,再迟缓的人也会感到其中的变化。 可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李道信对北平的发展,虽然没有去亲自见过,但密疏的内容,让李道信得知北平实力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圣人是何心思呢? 李道信不知道。 许多人都认为广封藩王对国家不利,可谁也没料到,圣人在此事上的坚持。 “唉。” 朱元璋突然叹了一声。 “让老四出关吧。” “打仗的事情最重要,打赢了什么都好说。” 对于兵事,和人们想象的不同,在大明立国后,每一次对外用兵,朱元璋是慎之又慎的。 必要做万全准备,力求胜利。 当年蓝玉已经嚣张到了极致,朱元璋为了西南战事的胜利,仍然把指挥大军的机会给了蓝玉。 现在同样如此。 无论什么言论,都无法动摇朱元璋对兵事的看重,一切以打胜仗为前提。 随着新的旨意发去北平,还有朱元璋对朱棣的细碎交代。 “胡人是很奸诈的,他们弱小的时候,不会选择硬干,常常以弱示人,让人失去警惕。” “在大宁的敌踪,咱看似以此示弱于人,必设伏以诱我军。” “如果你轻易出军追逐,恐堕其计,一切都要谨慎,切勿不得焦躁,更不得马虎。” 洪武二十九年春。 朱元璋下旨,命令燕王朱棣选精卒壮马,奔赴大宁、会宁,沿河之南北侦察胡兵,随时予以打击。 同时又令驻藩开封的周王,遣其世子朱有嫩,率领河南都司之精锐,急赴北平塞口巡逻。 朱棣节制诸兵马!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在朱元璋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因为当年对大漠的军事失败,朱元璋是个喜欢总结的人,更是追求完美的人。 所以在后来的时候,每次对外用兵,无论对手是谁,都会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如果几百年后的李自成能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分兵出去占地盘,而是集中精锐兵力打山海关这一仗,形势可能就不同了。 那么现在。 大宁,北平,开平,乃至陕西。 整个北境北方防线军事大全,朱元璋交给了朱棣,并且让河南卫所精锐北上支援朱棣。 这是朱棣多年来表现优秀的结果,历史上,晋王被朱棣压在下面的原因。 也是朝廷为何对燕王很重视的原因。 因为历史上,在洪武二十九年春,随着这道旨意,燕王的威望和实力达到了巅峰。 这就是大势。 朱高炽要借的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