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七千万斤生铁-《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陕西的煤有很多,虽然不如山西那边,可也算不错的地方了,水资源是南多北少的话,那么煤资源正好调换了,属于北多南少。

    根据中华重工技术报的地形推测,草原的煤资源如果是第一,那么山西是第二,陕西则是第三。

    在煤矿区。

    蒸汽机“咔嘁”“咔嘁”日夜不停的抽地下水,老煤矿井则招收了大量的矿工。

    比起北平的工业,由中华重工主导,那么陕西和山西这边,发展的比较独特。

    因为合股的原因,参与的势力众多,导致商业行为占上风。

    所以矿工的工钱少,工作环境差,下矿时间长,不光是如此,包括蜂窝煤商会的用工也是如此。

    稍微好一点的是蒸汽机工厂,与焦炭炼制厂,两座工厂算是模仿北平的制度。

    不少陕西的本地商人,有聪明人看到了商机,可是面对本钱雄厚,掌握先进技术和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熟练工人的来自北平的商团,双方的实力完全不符。

    犹如被碾压的蚂蚁,商业竞争方面,不是北平商团的一招之合。

    简而言之。

    陕西、山西的煤炭行业,蜂窝煤行业,焦炭炼制行业,都控制在了北平商团的手中。

    而无论是秦王府还是晋王府,都有参股北平商团,所以从官方上,北平商团也不惧本地商人。

    一座座煤矿被北平商团拿下,并且不停的探测新井,犹如洪流一般势不可挡。

    比起缺林木的北平府,在此资源上,那么陕西可以说是贫乏,因此对蜂窝煤的需求要更旺盛。

    煤场周围的居民,会主动去煤场拉煤。蜂窝煤引入陕西后,蜂窝煤便一统天下。

    陕西的老百姓生火,要先烧柴火,趁火旺,将煤块加上去,这时候,便有一条烟龙腾起,扶摇直上。

    谁家生火,一条巷子都是呛人的烟火味。

    也可借别人家炉子上的热炭“过火”,那就省事多了。

    但要在人家不急于用火之时瞅个眼头,这也算旧日邻里间的照应之举。

    但一定要记得还人家一块新炭,否则人家就记在心里了。

    邻里之间的失和,皆因忽略这些生活中的琐屑碎末而引发,蜂窝煤的便利,改变了百姓一些生活上的方式。

    “葛长史病逝了?”

    此消息传开,不少人面面相觑。

    “此人死的好啊,是陕西最难打交道之人,没有了他,我们的机会更多了。”

    “死的真不是时候,秦王领兵平乱在外,正是需要此人在后方维持的时候,怎么就死了呢。”

    不过死了就是死了,这么大年龄,并没有让人们很难接受。

    ……

    北平府。

    蜂窝煤商会的新会长郭松,煤炭行业协会会长张德辉,中华重工在山西与陕西的负责人高长芳。

    还有大掌柜周世峰等人,跟随小王爷爬山,加上随行的侍卫,浩浩荡荡近百人。

    在半山腰一块平地,有座搭建好的凉亭,朱高炽气喘吁吁的坐下,笑着说道:“看来诸位走南闯北,比我的体力要强些。”

    “不敢比小王爷。”

    众人连连笑道。

    朱高炽不以为意,和众人笑谈一番,然后收敛笑容,“王府最近忙着开平扩卫事宜,所以在陕西和山西的开拓,靠诸位的齐心协力,才有今日之功。”

    高长芳从人群中走出来,汇报年余来,诸事在北平的成绩。

    “山西因为更靠近北平府,所以在山西的投入,要比在陕西的投入要大。”

    “加上陕西的煤矿品质非常好,有不少可以直接用来炼焦的煤,导致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朱高炽点点头。

    有北平发展工业的经验,北平商团在两地发展的很快,势头不如当初北平的速度慢。

    唯一的缺点是急功近利,没有中华重工的人文环境,导致工人的环境要差很多。

    幸亏中华重工的影响力,在商团中有一定的地位,还算是商团顾忌了一二,没有真正的放开手脚,把人当牲畜使用。

    “钱是挣不完的,一代人挣一代人的钱。”朱高炽开口,眼前的人们竖起耳朵。

    “掌柜们挣了钱,工人们获得了工钱,双方各得其利,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如果只掌柜们挣了钱,而工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养活不了家人,还要日夜苦干,这种行为是走不长远的。”

    朱高炽指点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