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第三星族-《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第(3/3)页

    恒星在空间的有的速度,应是切向速度和视向速度的合成速度,对于巴纳德星,它的速度为139km/s。

    上述恒星的空间运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恒星绕银河系中心的圆周运动,这是银河系自转的反映。第二是太阳参与银河系自转运动的反映。在扣除这两种运动的反映之后,才真正是恒星本身的运动,称为恒星的本动。

    船底座η是已知质量最大的恒星之一,约为太阳的100–150倍,所以其寿命很短,最多祇有四百万年。依据对圆拱星团(a

    chescluste

    )的研究,认为在宇宙应该有质量是太阳150倍的大质量恒星存在,但在实际上却未能寻获。虽然这个极限的原因仍不清楚,但爱丁顿光度给了部分答案,因为它定义了恒星在不抛出外层大气层下所能发射至空间的最大光度。

    在大爆炸后最早诞生的那一批恒星质量必然很大,或许能达到太阳的300倍甚至更大,由于在它们的成分中完全没有比锂更重的元素,这一代超大质量的恒星应该已经灭绝,第三星族星暂时只存在于理论中。

    剑鱼座aba的伴星剑鱼座abc,质量只有木星的93倍,是已知质量最小,但核心仍能进行核聚变的恒星。金属量与太阳相似的恒星,理论上仍能进行核聚变反应的最低质量估计质量大约是木星质量的75倍。

    当金属量很低时,依目前对最暗淡恒星的研究,发现尺寸最小的恒星质量似乎只有太阳的8.3%,或是木星质量的87倍。再小的恒星就是介乎于恒星与气体巨星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明确定义的褐矮星。

    结合恒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确定恒星表面的引力,巨星表面的引力比主序星低了许多,而相较于简并下的状态,像是白矮星,表面引力则更为强大。表面引力也会影响恒星的光谱,越高的引力所造成吸收谱线的变宽越明显。

    早在2010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科学家发现了迄今质量最大的恒星--rmc136a1,它在形成初期质量或可达太阳质量的320倍,亮度接近太阳的1000万倍,表面温度超过4万9千摄氏度。

    恒星分类是依据光谱和光度进行的二元分类。在通俗的简化的分类中,前者可由恒星的颜**分,后者则大致分为“巨星”和“矮星”,比如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常见的名称还有“蓝巨星”和“红巨星”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