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到了傍晚时分,梁县的探骑探明了荀贞、孙坚部主力的动向,又来禀报。 闻知荀贞、孙坚带兵去了北边,守将又把军官们召集到了帅帐,召开了第二次军议。 他对诸人说道:“据报:荀、孙二侯统主力两万余往了北边伊阙关的方向去,现留在汝水两岸的除了我城外、注城外的数千人马,还有一支万余人的部队,屯驻在原本何校尉的营内外。” 有军官立刻说道:“荀、孙二侯败了何机,趁胜鼓勇,这必是去伊阙关了。” 却也有人怀疑,说道:“伊阙诸关关中有我精卒三万,荀侯、孙侯不可能不知,他两人如是欲去攻关,绝不会只带区区两万余众,两万多人怎么可能打下伊阙诸关?” 有人问道:“那你以为荀侯、孙侯是干什么去了?” “何校尉兵败前,想来定会遣骑去伊阙求援,荀侯、孙侯往北而去,我记得北边数十里处有片丘陵,是从伊阙到何校尉营的必经之地,荀侯、孙侯会不会是设伏打援去了?” “何校尉兵败,连我等都知道了,伊阙关中岂会不知?即便何校尉曾有过遣骑去请援,现在伊阙的援军肯定也都退回去了,荀侯、孙侯打个什么援?” “只要遣出些骑兵散在北边丘陵一带,断掉伊阙关的消息并不难,何校尉虽然已然兵败,可也许伊阙关中尚不知晓。” “那你以为我部现下该如何是好?” “如荀侯、孙侯真的是打援去了,我有上中下三计。” 守将问道:“上计为何?” “倾城而上,渡过汝水,直扑荀侯、孙侯军后,与伊阙关的援兵南北夹击,战必胜也。” “中计为何?” “趁荀侯、孙侯主力北去,我部弃城而走,往西去,投陆浑关。” “下计为何?” 第(2/3)页